肺肾阳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肺肾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肾阳虚衰,水液泛溢,上射于肺,以畏冷肢凉,咳嗽气喘,吐多量清稀痰,下肢水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水肿、饮证、癃闭、喘证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水寒射肺证
发病部位
脾,肾,肺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肾内科、肾病科
相关疾病
水肿、饮证、癃闭、喘证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水肿
多表现为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气促怯寒,腰部冷痛,此由肾阳衰微,水气上逆于肺所致,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伤寒论》)。
2、饮证
临床表现以悬饮为特点者,则胸胁胀满,咳唾、转侧及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此由饮停胸胁,水邪迫肺所致,治宜攻逐水饮,体强者用十枣汤(《伤寒论》),体弱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临床表现为支饮者,则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则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此由饮犯胸胁,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伤寒论》)。
3、癃闭
多表现为小便量少,甚至无尿,面色㿠白,神疲腰痛,头晕泛恶,气喘胸闷,此由肾阳衰微,尿毒内攻,迫水逆肺所致,治宜温阳益气,利尿降逆,方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减。
4、喘证
多表现为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小便不利,甚则肢体浮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此由肾阳虚而水逆,上凌于肺所致,治宜纳气归肾,温阳行水,方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真武汤。
病因
病因
多由宿罹痰饮或水肿、复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所致、
病机
由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久病过后,损伤脾肾之阳,脾虚不能制水,肾虚气化失司,以致水饮停留,寒水之气上逆射肺,使肺失清肃之令;亦可因长期咳喘,肺气虚衰,久则肾气亏虚,水气潴留,寒水之气上逆凌肺。
表现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咯痰色白清稀、量多,或呈泡沫状,畏寒肢冷。喘促甚则难以平卧,动则气急更剧。神疲乏力,头晕,大便溏薄,浮肿。舌体胖,苔白腻,脉细缓。
症情分析
人体津液得阳始运,周行于全身,阳虚则气化失职,津液不行化为水饮,水气泛滥于肌肤则浮肿,水气上凌于肺则咳喘;阳虚则生内寒,阴盛阳虚故畏寒肢冷;脾肾阳虚则火不生土,故见神疲乏力,头晕,大便溏薄。清肃之令不行,寒水之气上逆于肺,则咳喘、气急喘促;痰湿盘踞,故咯痰色白清稀、量多,或呈泡沫状;喘促甚则难以平卧,动则气急更剧。痰湿内盛,故舌体胖,苔白腻,脉细缓。
治疗
治法
温补肺肾
方药
济生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常用中药
附子,肉桂,益智仁,金樱子,牡丹皮,泽泻,茯苓,补骨脂,熟地黄,牛膝,砂仁,山药,车前子等。
转归预后
本证的病理基础是脾肾阳虚,水气泛滥,寒水之气既可射肺,造成肺气上逆现象,亦可凌心,造成心悸怔忡症候,乃至心肺俱受牵累,形成危证,或心阳暴脱,或肺气衰绝,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