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脾虚气滞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气虚弱,气机阻滞,以食少,腹胀痛,便溏不爽,肠鸣矢气,神疲乏力,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痞证,胃缓、腹痛,腹胀,肠痹,腹水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痞证,胃缓、腹痛,腹胀,肠痹,腹水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痞证

见胸脘不舒,痞塞胀满,时寛时急,不欲饮食,喜温喜按,得温则舒,四肢不暖,气短乏力,体倦懒言,大便稀溏。治宜消补兼施。方用大安丸加减。

2、胃缓

见食后脘腹痞满,嗳气不舒,腹胀而坠,不思饮食,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肌肉瘦弱。治宜健脾养胃为主。方用枳术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3、腹痛

见脘腹痛胀,甚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做胀,嗳气不适,身困不适,大便不爽,矢气多。治宜补脾益气,行气消痞。方用香砂六君子加减。

4、腹胀

见腹胀脘闷,朝宽暮急,得温则舒,口淡纳呆,气短乏力,大便稀溏。治宜健脾益气,行气宽中。方用异功散加减。

5、肠痹

见脘腹痞满胀痛,嗳气呕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黄无华,大便不通。治宜补脾益气,泻结行滞。方用香砂六君子合厚朴三物汤加减。

6、腹水

见腹水胀大,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便溏不爽,小便短少。治宜理气健脾,行气利水。方用香砂六君子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或用药不当,脾气虚弱,中焦气机不畅而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脘痞腹胀、隐痛绵绵,喜温喜按,不思饮食,呃逆嗳气,甚则恶心呕吐,体倦乏力,大便溏薄不爽,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症情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化,故食少,腹胀痛,便溏不爽;气虚推动无力,则神疲乏力;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故肠鸣矢气。

治疗

治法

理气健脾

方药

逍遥散。

常用中药

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甘草、薄荷、煨姜。

针灸治疗

足三里,中脘,膻中,脾俞,内关等。毫针刺,疼痛发作时,远端穴位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中脘可用隔盐灸。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