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脾虚水泛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液内停,以食少,腹胀,便溏,面浮肢肿,或有腹水,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脾水、解颅、臌胀、水肿、饮证、子肿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water diffus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其它名称

脾气虚水泛证、脾虚水停证、脾虚水湿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小儿科、肾内科

相关疾病

脾水、解颅、臌胀、水肿、饮证、子肿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脾水

症见肢体浮肿,神疲乏力,面色晄白,食少,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脉濡缓或弱。治宜健脾利水。方用春泽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2、解颅

症见头大,头缝裂开不合,头皮光亮,肢体消瘦,面色晄白,目无神采,白睛显露,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苔薄白或厚膩,脉沉缓。治宜健脾利水。方用扶元散合五苓散加减。

3、臌胀

以脘腹胀满,腹大而坚,肠鸣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薄膩,脉沉弱为特点,治宜补脾益气,化湿利水,方用白术散化裁。重则脾肾阳虚水停,证见腹部胀满,人暮较甚,脘闷纳呆,神疲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萎黄或皖白,舌质淡,体胖嫩有齿痕,脉沉细,或弦大重按无力,治宜健脾温肾,化气行水,方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化裁。

4、水肿

其特点是头面及四肢水肿,肿势形成徐缓,浮肿起于目窠之下,晨起头面较甚,劳累后四肢加重,时肿时消,小便正常或少,肿势轻微,按之随手而起,病人自觉身体沉重,食欲欠佳,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或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脉缓弱,常用春泽汤化裁,以补益脾胃,渗湿消肿。重则脾阳衰微水湿内停,见眼睑及全身水肿,脘腹胀闷,腰以下肿甚,食少便溏,小便短少,面色葵黄,神倦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缓,用实脾饮化裁,以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5、饮证

以胸胁支满,头晕目眩,不欲饮水,或热饮不多,或饮入易吐,泛吐清水痰涎,或背部寒冷如掌大,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为特点,用苓桂术甘汤化裁以温脾化饮。

6、子肿

因脾胃素虚,因妊重虚,妊娠早期饮食不节,呕吐泄泻,损伤牌胃,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脾阳不足,运化水湿失职,复因胎体阻碍气机,水湿停聚,浸淫四肢肌肤致肿,见面目虚浮,四肢浮肿,渐及通身皆肿,肤色淡黄,肿处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伴气短乏力,四肢不温,口淡乏味,食欲不振,或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而膩,脉缓滑无力,治以健脾理气,温中行水,四君子汤加生黄芪、车前子。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阳,或外邪入里,脾运失健,制水无权,致水湿停积焦,而外犯为肿,内停作胀。

表现

临床表现

面浮肢肿,神疲乏力,下肢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食少腹胀、便溏,或有腹水,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或弱。

症情分析

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稀溏;水谷精微运化乏力,失于敷布,肢体失养,而见神疲乏力;阳虚阴寒内盛,温煦无力,故见畏冷肢凉,面白;脾阳虚,水浊不化,可见腹水,泛溢于肌肤,则见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或弱均为脾阳虚衰,水寒之气内盛之征。

治疗

治法

健脾利水

方药

参苓白术散。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

针灸治疗

取脾俞、水分、阴陵泉。脾俞针刺补法,水分、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若因实肿过用攻下逐水之剂,攻伐脾胃所致者,治以培补脾土,渗泄水湿,可使病情逐渐缓解,若治疗不当,病邪日深,正气续败,损及肾阳便成脾肾阳虚之证。水气泛滥,上迫于肺则咳逆,上凌于心,则心悸、胸闷、短气。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