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毒蕴肤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风毒蕴肤证,中医病证名。指风毒之邪侵袭皮肤,以皮肤焮红、瘙痒、疼痛、出疹,或为肿块,甚或赤烂蜕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多由禀赋不耐、外染风毒之邪,郁于肌肤而引起急性发病。常见于中药毒、红花草疮、漆疮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肌肤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疾病
中药毒、红花草疮、漆疮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中药毒
症见突然全身起风团,此起彼伏或浮肿不消;或肌肤焮红成片,其上可见密集红色粟粒疹,甚至燎浆水疱,揩破湿烂,脂水淋漓;发于头面者,双目红肿,难以张开,又称面游风毒;自觉灼热、瘙痒或疼痛,重者常伴发热头痛,口渴乏力,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细数等。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合白虎汤(《伤寒论》)化裁,或用皮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加减。
2、漆疮
症见初起多于露出或接触部位突然焮红成片,肿胀灼热,瘙痒无度,抓之疹随手起,密集成片,甚者燎浆起疱,大小不一,揩破则湿烂渗液,脂水频流。发于颜面者,则面部虚肿似满月,眼裂合缝。若因毒重或搔抓,可延及全身,常伴发热畏寒,心烦呕恶,口干喜冷饮,便干溲赤,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方用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加减。
3、红花草疮
症见发病多在暴露部位,以颜面及手背为多见,重者可累及颈胸、前臂、胫踝等处,病起突然,患处肿胀,坚实光亮,双目合缝,不能张开,唇肿外翻,继之可见焮红赤肿、瘀点、水疱、糜烂,自感皮肤紧绷麻木,灼痛微痒,有时伴发热汗出,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纳呆口干,腹痛脘胀,便干溲赤,舌红苔腻,脉滑数等。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化裁。
病因
病因
多由禀赋不耐、外染风毒之邪,郁于肌肤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突然肌肤焮红肿胀、灼热、瘙痒,或疼痛,或起丘疹、风团,甚至起水疱、蜕皮、滋水。轻者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四肢无力、脉细数无力等症状。
症情分析
外感风邪,停于皮肤,郁而化热,热极生风,风盛则痒,则突然肌肤焮红肿胀、灼热、瘙痒,或疼痛,或起丘疹、风团,甚至起水疱、蜕皮、滋水;正邪相争,风热袭表,则发热、头痛、四肢无力、脉细数无力。
治疗
治法
疏风解毒
方药
复方木贼汤。
常用中药
木贼、苡仁、板蓝根、连翘、香附。
转归预后
本证是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的,因此对禀性不耐者,避免触毒是预防本证发生的关键,如再次触毒,则症状更重,易生坏证。素体血热内蕴,外用风毒内攻,两阳相搏,易致邪毒入于营血,而见紫斑点点或点片相连,并见壮热神昏,躁扰不宁,夜寐不安,胸闷泛恶,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脉细涩;甚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心悸胸闷,高热烦躁,脸色苍白,虚汗淋漓,甚至神昏抽搐,脉细弱无力等险候,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