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蕴结肌肤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湿毒蕴结肌肤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浊毒邪蕴结肌肤以皮肉生疮或湿疹、瘙痒、糜烂、流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湿毒疮、天疱疮、浸淫疮、脚湿气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肌肤湿毒证
发病部位
肌肤,阴股,四肢,趾间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疾病
湿毒疮、天疱疮、浸淫疮、脚湿气、出疹、皮肤瘙痒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湿毒疮
症见多见于腿臁内外,其次为足背、足踝、足蹠,常先起红粟、水疱、瘙痒,抓破糜烂渗水,浸淫渐大,如银元或手掌大,甚则黄水淋漓、糜烂蜕皮。治宜健脾理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加减。
2、浸淫疮
症见病以下半身为主,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搔破出水,滋水浸淫,延缠不愈,并常伴纳食不香、身倦无力、大便溏薄、小便清白、舌淡、苔薄白、脉缓等。
3、天疱疮
症见多自生后不久或幼年起,手、肘、膝、足及其他易受压力及摩擦部位,轻度外伤或碰触即起水疱或大疱,水疱数目不多,糜烂、流水、结痂,数天可愈,可反复发作,兼见腹胀纳差、便溏、恶心吐乳、神疲、舌质较淡、苔薄白、脉沉缓等。治宜健脾益气,利湿解毒,方用健脾除湿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加银花、公英。
4、脚湿气
症见常先在趾缝间发病,趾间潮湿糜烂,覆以白皮,白皮剥脱后露出鲜红湿烂面,可蔓延至足蹠,皮损以水疱为主,抓破皮脱,糜烂渗液,剧烈瘙痒,往往搓至皮烂津流以疼代痒方止,并有特殊臭味。治宜利湿解毒,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外用脚气粉(《中医外科学.)。
病因
病因
多由外感湿浊毒邪,或脾失健运引起湿邪蕴结成毒而致病。
表现
临床表现
肌肤、阴股、四肢、趾间等处生疮疡、湿疹、糜烂、流水、瘙痒疼痛,常伴有胸闷脘胀、纳呆食少、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缓等全身症状。
症情分析
湿热郁肤,外犯于皮,则肌肤、阴股、四肢、趾间等处生疮疡、湿疹、糜烂、流水、瘙痒疼痛;湿气困脾,脾失健运,则胸闷脘胀、纳呆食少、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
治法
祛湿解毒
方药
除湿丸。
常用中药
威灵仙、猪苓、栀仁、黄芩、黄连、连翘、归尾、泽泻、紫草、茜草根、赤苓皮、白鲜皮、粉丹皮、干生地。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