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风热犯鼻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风热之邪侵袭鼻窍,以鼻塞、流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嗅觉减退、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鼻渊、伤风鼻塞、鼻衄、鼻疖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wind-heat invading nose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相关疾病

鼻渊、伤风鼻塞、鼻衄、鼻疖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鼻渊

症见鼻塞,涕多,色白或为黄粘涕,嗅觉减退,或出现头面部疼痛,鼻粘膜红肿,中鼻甲肿胀,中鼻道或嗅裂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局部可有压痛或叩痛,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热,疏风通鼻,方用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2、伤风鼻塞

症见鼻塞,声音重浊,鼻气热,涕粘色黄或自,鼻粘膜红肿较甚,鼻腔内积有粘脓涕或脓性涕,可有发热、头痛、咽疼、咳嗽不爽、口微干喜饮等症,舌尖红,苔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

3、鼻衄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鼻衄,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止血,方用桑菊饮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藕节等。

4、鼻疖

症见病初起,外鼻或鼻前庭处轻微疼痛,灼热,或麻或痒;患处局限性焮红,如粟粒状隆起,形小,根脚坚硬;咽燥,发热,头痛,舌质略红,苔薄,脉浮弦数等。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荆芥、白芷。

病因

病因

风热之邪侵袭鼻窍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或黏黄涕,鼻甲肿胀潮红,恶风,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咽痒咳嗽,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症情分析

热邪侵肺,热传鼻窍,阻塞局部经络,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或黏黄涕,鼻甲肿胀潮红;感受外邪,则恶风,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咽痒咳嗽,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

治法

疏风清热通鼻

方药

苍耳子散合银翘散。

常用中药

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连翘、银花、苦桔梗、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针灸治疗

1、体针

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远端穴位主要选肺、脾、肾三经的穴位。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口禾髎、阳白、印堂;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等。

2、耳针

用针刺或王不留行贴压,常用耳穴如内鼻、肺、肝、胆、内分泌等。

3、穴位按摩

可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