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湿壅鼻窍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浊壅塞鼻窍,以鼻塞,鼻涕量多,头晕头重,鼻甲肿胀,不嗅香臭,苔白腻,脉濡或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鼻鼽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ampness invading nose

发病部位

鼻窍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相关疾病

鼻鼽

症状详情

常见病

鼻鼽

症见鼻塞,清涕色白量多,喷嚏,鼻腔粘膜苍白、水肿,困重乏力,舌苔白滑,脉细滑。治宜除湿利鼻,方用二陈汤合苍耳子散。

病因

病因

因湿浊壅塞鼻窍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鼻塞,鼻涕量多,头晕头重,鼻甲肿胀,不嗅香臭,苔白腻,脉濡或滑。

症情分析

湿邪阻塞鼻窍经络,则鼻塞,鼻涕量多,头晕头重,鼻甲肿胀,不嗅香臭;苔白腻,脉濡或滑为湿浊之象。

治疗

治法

除湿利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

常用中药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半夏、陈皮。

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取迎香、印堂、风府、足三里,配穴取上星、合谷、口禾髎、百会、阳白、攒竹、脾俞、肺俞、肾俞等,针用补法。

2、耳针

选神门、内分泌、内鼻、外鼻、风溪、肺、脾、肾等耳穴,以王不留行贴压以上穴位。

3、灸法

选足三里、涌泉、三阴交、百会、合谷等穴,悬起灸或隔姜灸。

其他治疗

可采用按摩疗法,以疏通经络,散邪通窍。先将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再以双手鱼际贴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按摩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擦至局部发热;亦可用两手中指于外鼻两侧上下揩檫,令表里俱热;还可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匀力轻揉。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