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肝胆瘀滞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气滞血瘀,以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或胁下有肿块,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胆石、胆瘅、胆胀、胆癌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发病部位

肝,胆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胆石、胆瘅、胆胀、胆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胆石

临床见胃脘痞胀,胸胁不舒,纳谷不香或全无症状,仅感饭后不适,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沉涩。治宜疏肝利胆,化瘀消石,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2、胆瘅

临床见右上腹剧痛,痛不可忍,按之痛甚,恶心呕吐,腹胀纳呆,舌质紫暗,舌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治宜行气化瘀,疏肝利胆,方用复元活血汤加旋复花、瓜蒌等。

3、胆胀

临床上见右上腹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4、胆癌

临床上见右上腹疼痛,痛有定处,状如刀割或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治宜行气化痰散结,方用鳖甲煎丸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由肝胆气滞血瘀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或胁下有肿块,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等。

症情分析

肝火旺盛,上扰清窍,胆经巡耳而行,热盛灼阴,阻滞经络,则耳窍疼痛、耳内胀闷、耳鸣;热毒燔灼,肉腐成脓,则耳道流脓、出血;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火旺盛之象。

治疗

治法

疏肝利胆

方药

膈下逐瘀汤。

常用中药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红花、枳壳、甘草。

针灸治疗

1、胆瘅

取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章门、期门、曲池、合谷,强刺激加留针。

2、胆胀

取胆囊穴、胆俞、内关、上脘,平补平泻法。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