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阳虚耳窍失煦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亏虚,耳窍失于温煦,以头晕耳鸣,听力障碍,或中耳积液,或鼓膜穿孔、流脓清稀,畏寒肢凉,面白舌淡,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耳眩晕、久聋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耳窍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相关疾病

耳眩晕、久聋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耳眩晕

症见屡发眩晕,多因劳累所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并见耳鸣耳聋,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肢端发凉或麻木,形寒怕冷,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脉沉弱。治宜温补肾阳,定晕止眩。方药:补骨脂丸加减。

2、久聋

症见久病耳鸣耳聋,鸣声细弱,入夜明显,或有头晕脑鸣,腰痛或腰膝酸软,面色淡白,畏冷肢凉,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舌淡嫩,脉沉迟无力。治宜温补肾阳,方用补骨脂丸加黄芪、白术。

病因

病因

阳气亏虚,耳窍失于温煦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头晕耳鸣,听力障碍,或中耳积液,或鼓膜穿孔、流脓清稀,畏寒肢凉,面白舌淡,脉沉细等。

症情分析

阳虚不能上乘濡养清窍,则头晕耳鸣,听力障碍,或中耳积液,或鼓膜穿孔、流脓清稀;畏寒肢凉,面白舌淡,脉沉细为阳气亏虚,机体失于温煦之象。

治疗

治法

温阳通耳

方药

右归丸。

常用中药

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杜仲、当归。

针灸治疗

1、灸法

取百会穴,艾条温和灸30~60min,至局部灼热、知痛,每日1次;或用细花生米粒大小艾炷直接灸50壮左右,每壮灸至患者第三次报痛时,以竹制压舌板将艾火压灭,除去艾灰,新艾炷再灸;或隔姜片灸。

2、耳针

取额、心、交感、神门、肾、胃、内分泌、肾上腺、枕、内耳等穴,每次3~4穴,针刺,强刺激,留针20~30min,每天1次。或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3、头皮针

取晕听区、平衡区.针刺,1次/日。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