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弥漫三焦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湿热弥漫三焦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弥漫全身,累及上中下三焦,以身热不扬,渴不多饮,咳嗽胸闷,腹胀呕恶,便溏不爽,小便短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多见于夏秋季节。常见于湿温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iffusive dampness-heat in sanjiao
其它名称
三焦湿热证
发病部位
三焦
相关疾病
湿温
症状详情
常见病
湿温病
常见舌苔灰白、胸脘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尿短等,由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邪踞中焦阻遏气机,上逆于肺而下阻于肠所致,须苦辛开泄,清利三焦湿热,方用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若三焦为湿热所郁而以脘腹胀满、大便不爽为主要症状的,其郁重在中焦,痞塞中焦之气,而令太阴不升,阳明不降,水谷失运,气滞于中所致,应以苦辛寒法升降中焦被郁之气,庶可正通邪去,方用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湿郁三焦而以脘闷便溏、身重、苔白、脉濡滑为主要特点的,为湿热内郁中焦而外走经络所致,身重且痛,为湿痹经络,经气不通的表现,应苦辛淡法化湿理气,宣通经络,方用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混郁三焦而见舌黄脘闷症状的,为中上焦之气机不宣,秽湿渐从热化所致,此时则宜苦辛寒法宣肺理气,泄热渗湿,方用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病因
病因
多由感受暑湿或湿热之邪,或湿邪入里化热,蕴结于阳明、太阴,湿性黏滞,与热交结不解,进而蒸迫上焦,下注于下焦,湿热弥漫三焦。
表现
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渴不多饮,咳嗽胸闷,腹胀呕恶,便溏不爽,小便短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症情分析
湿热之邪多自口鼻侵入,均归于脾胃,常兼少阳、三焦,此由湿热里传,阻碍三焦气化,因其邪热盘踞之重点不同,表现也不一致。胸脘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尿短等由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邪距中焦阻遏气机,上逆于肺而下阻于肠所致。若出现脘连腹胀、大便不爽等症状,是因湿热郁重在中焦,痞塞中焦之气,而令太阴不升、阳明不降、水谷失运、气滞于中所致;脘闷便溏、身重、苔白、脉濡滑等为湿热内郁中焦而外走经络所致;若舌黄脘闷则是中上焦之气机不宣,秽湿渐从热化所致。
治疗
治法
清利三焦湿热
方药
三仁汤。
常用中药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转归预后
本证多见于湿温、暑温中期,邪气正盛,波及三焦,严重的可引起神昏窍闭,乃至内闭外脱之证。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