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寒湿郁结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太阴寒湿郁结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阳明发黄迁延日久,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内盛,肝胆枢机不利,出现目黄、身黄等症状的寒湿发黄证。多由伤寒发汗太过,损伤中阳,或素体脾阳不振,感受寒湿之邪所致。常见于阴黄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太阴发黄证
发病部位
脾胃,肝胆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阴黄
症状详情
常见病
阴黄
本证在阴黄中寒重于湿者,兼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自利等症,方用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治疗。其湿重于寒者,兼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苔白腻的特点,方用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病因
病因
多由伤寒发汗太过,损伤中阳,或素体脾阳不振,感受寒湿之邪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身黄,目黄,小便黄,且有黄色晦暗若烟熏之特点。无发热,或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脘闷腹胀,食少便溏,四肢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沉迟。
症情分析
本证为表里同病而过用汗法,表虽解而湿未去,且阳气已伤,致寒湿内盛,或脾阳不振,健运失职,寒湿内生,或复感寒湿之邪,郁遏肝胆,肝胆枢机不利,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发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脾为阴土,病及太阴,湿从寒化。因寒湿均为阴邪,其性沉滞,故有黄色晦暗状若烟熏之特征。
治疗
治法
温阳散寒除湿
方药
茵陈术附汤。
常用中药
附子、干姜、白术、茵陈、栀子、大黄、黄柏、车前子、木通等。
针灸治疗
脾俞,灸十壮。心俞,灸三壮。气海,灸十五壮。合谷,灸三壮。至阳,灸五壮。中脘,针入一寸,留捻二分钟,复灸五壮。
转归预后
本证由于寒湿阻滞,气机不畅,可出现胸闷腹胀等气滞之症:亦可因湿阻太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兼挟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之候;同时寒湿郁遏,肝失条达,遂致气血凝滞,脉络瘀阻,而成膨胀;血瘀日久,渐成癥积;血瘀越重,水停气阻更甚,又可加重寒湿,致身目发黄,缠绵难愈。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