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少阴阳虚寒凝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少阴阳气虚衰,寒湿不化而出现以身痛为主症的证候。多因阳虚阴盛,水寒浸渍筋骨脉络所致。临床表现为身体痛,背恶寒,手足寒冷,肢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淡,苔滑,脉沉。常见于感冒、腰痛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附子汤证、阳虚身痛证

发病部位

脉络肌表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肾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感冒、腰痛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感冒

症见形寒肢冷,恶寒发热,头身痛,倦怠嗜卧,声低言微,脉沉无力等。治宜助阳益气解表,方用再造散(《伤寒六书》)。

2、腰痛

症见全身酸痛,腰部为甚,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少腹拘急,面色晄白,口中和,手足不温,小便清长,脉沉舌淡等。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景岳全书》)。

病因

病因

多因阳虚阴盛,水寒浸渍筋骨脉络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身体痛,背恶寒,手足寒冷,肢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淡,苔滑,脉沉。

症情分析

本证乃因阳气虚弱,寒湿郁滞而成。由于阳气虚弱,阴寒之邪凝滞不行,留于经脉,注于骨节,故见身体疼痛,骨节痛等症;阳气虚衰,不能充达于四肢,温煦肢体,则见手足寒。因阳虚寒郁是本证的特点。故伴有口中和,背恶寒,脉沉等阳虚寒盛之象。

治疗

治法

温经扶阳,除湿止痛

方药

附子汤。

常用中药

附子、桂枝、苍术、木通、泽泻、干姜、吴茱萸、茯苓等。

针灸治疗

主穴气海、关元、肾俞,主要采用灸法,每日2次,每次15分钟。肩痛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肩后;肘痛者取曲池、尺泽、合谷、手三里;髋痛者取秩边、环跳、伏兔;腰痛取伏兔、阳陵泉、犊鼻;踝痛者取中封、丘墟、昆仑、太溪;腰背痛者取背俞穴、委中。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可同时并用灸法。

其他治疗

本证往往病程长,缠绵难愈,病人情绪易低落,忧思抑郁,同时可伴有活动障碍,医护人员要加强精神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病人配合治疗。

转归预后

阳虚寒凝证,多发生在素体阳虚者,其人平时常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遗精阳萎,夜尿多,一旦感寒即发热,腰痛如折,全身酸楚,不可名状。阳虚身痛证的病机是阳虚阴盛,病变主要在脉络肌表,还未累及脏腑,故未见下利,呕吐,腹痛等。阳气虚不能卫外而为固,风寒之邪直中,初则关节寒冷疼痛,日久则脚弱骨重,行动不便,成为痿痹。痹证日久不愈,还可内舍脏腑,出现心慌气喘脚肿等内脏疾患,病位由表入里,病势较重。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