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少阴阴盛格阳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外的一种真寒假热的证候。多因外感寒邪传入少阴,或直接侵犯少阴所致。常见于寒厥证、少阴阳虚下利证等证候中。

其它名称

通脉四逆汤证

就诊科室

中医科

相关疾病

寒厥证、少阴阳虚下利证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寒厥证

其临床表现特点,必以四肢厥逆为著,常常冷至肘膝,甚则四肢拘急伴有小便清长,身热、面颊嫩红、唇白等症状。严重者阳亡阴竭,阴阳离决。治当散寒回阳、宣通内外,仍可采用通脉四逆汤,服药后如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者,可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伤寒论》)。

2、少阴阳虚下利证

其临床表现特点,必以下利为著,溏泄不止,伴有四肢厥冷、身热不恶寒,小便清白。治当大辛大热,逐退在内之阴寒,急回外越之阳气,消除格拒之势、方仍可用通脉四逆汤。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外感寒邪传入少阴,或直接侵犯少阴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口渴,或渴不欲饮,身热而不恶寒,面赤,干呕、咽痛,或利止脉不出,或脉微欲绝。

症情分析

少阴主心肾两脏,心主神明与血脉,肾司下焦气化主水,伤寒病邪损害心肾之气,故见但欲寐,脉微细。少阴病日久不愈,耗伤元阳之气,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固摄无权,故下利清谷。元阳衰微失于温煦,故有四肢厥逆、阳气不足。津不上承,故口渴,或渴不欲饮。阳气被阴寒格拒于外,虚阳浮越于表,故身热反不恶寒。阳虚浮越于上则面赤,阴寒阻滞气机,胃失和降,故干呕不止,虚阳循经上拢于咽,故咽痛。泻利过甚,阴津内竭,故下利止而脉不出。

治疗

治法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

通脉四逆汤。

常用中药

炙甘草、附子、于姜、葱白。

转归预后

少阴阴盛格阳证,是外感病的危重阶段,而阴盛格阳又是少阴病的极期,是阴阳离决,阳气欲脱的危急证候。此时尚有一线残阳,如服药后脉渐出,手足渐温者,是阳气渐复的佳象。如果脉突然出现且洪大无根,或者汗出如油,躁烦,气息喘促,昏迷,甚至脉如游丝等表现,则非佳兆。如是者实难挽回。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