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毒燔气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外感温毒之邪化火,燔灼气血所致的的证候,以高热、汗多、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密布或红晕如斑等为常见证的证候。常见于烂喉痧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毒燔气营证

发病部位

咽喉

就诊科室

小儿科

相关疾病

烂喉痧

症状详情

常见病

烂喉痧

临床表现为咽喉红肿腐烂、阻塞不通、丹痧密布、红晕如斑等。治宜清气凉血,解毒救阴,方选凉营清气汤。

病因

病因

外感温毒之邪化火,燔灼气血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高热、汗多、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密布或红晕如斑、舌绛干燥等。

症情分析

此为烂喉痧之重证,由于温毒热势炽盛,一发不可遏止,势如燎原,毒遍气血,以致气血两燔,乃喉痧重险之候。本证热毒遍传气血,以致气血俱热,势成燎原。气分热盛则高烧口渴,烦躁多汗。营血热盛则丹痧密布,甚则赤紫成片。火毒灼烁咽喉,则喉肿腐烂。舌绛干起刺状如杨梅,脉细数,乃营血热盛,营阴不足之征。

治疗

治法

清气凉血,解毒救阴

方药

凉营清气汤。

常用中药

水牛角、山栀、藿香、芦根、川连、玄参、竹叶、生地等。

转归预后

一般来说,邪热由气分而入营血,是病情进展的象征;邪热由营血而出气分,表示病情有减轻之趋势。气血两燔证的进一步演变,为气分证候渐去,血分证候加重。热盛可见动风之症,热灼津伤,后期表现热伤阴亏的证候,亦可深入下焦,伤及肝肾之阴。此时若治疗得法,热退阴渐复,则生机有望;反之,阴竭而亡。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