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风热湿邪浸渍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多因风热湿邪浸渍,循经上犯耳窍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潮红或见水疱,水疱溃破后黄色脂水淋漓,或干结成痂,全身症状一般不显,婴儿可有发热、烦躁及睡眠不安等症,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常见于外耳湿疹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耳窍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外耳湿疹

症状详情

常见病

外耳湿疹

症见多见于急性期。全身症状不明显,婴儿可有发热、烦躁及睡眠不安。舌淡红,苔黄腻;咏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风热湿邪浸渍,循经上犯耳窍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潮红或见水疱,水疱溃破后黄色脂水淋漓,或干结成痂,全身症状一般不显,婴儿可有发热、烦躁及睡眠不安等症,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症情分析

风湿之邪,循经至而,阻塞经络,热盛伤阴,则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潮红或见水疱,水疱溃破后黄色脂水淋漓,或干结成痂;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为湿热之象。

治疗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

消风散加减。

常用中药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苍术、苦参、木通、生石膏、知母、生地、当归、僵蚕、甘草。

其他治疗

外治法

1、患部红肿、焮痛、瘙痒者,用25%黄连混悬液或地榆油外敷,每日1-2次。

2、患部黄水淋漓者用青黛、石膏、滑石、黄柏研末外敷。

3、患部干痂者用菊花、蒲公英各60g,煎水,湿敷患处,每日1次。

4、耳部肌肤脱屑、皲裂者可用黄连膏(紫草、当归、生地、黄连、黄柏、冰片)外敷,每日1次。

5、耳后沟皲裂者用黄连膏外敷,每日1次。

6、冰硼散外用,湿性糜烂者直接撒于创面;皮损红斑者用冷开水调涂;干燥皲裂者用麻油调涂。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