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中寒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腹部中寒证,中医病证名。指多因闲衣被单薄,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邪客胃肠,导致寒邪凝滞,气机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致病证。常见于腹痛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cold attacking abdomen
发病部位
腹部
相关疾病
腹痛
症状详情
常见病
腹痛
腹痛中腹部中寒证症见小儿腹部冷痛,哭叫不安,得温痛减,面色苍白,甚则唇色紫暗,手足不温,或伴有呕吐,腹泻,小便清长,舌淡,苔多白润,脉弦紧。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用养脏汤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闲衣被单薄,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邪客胃肠,导致寒邪凝滞,气机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症情分析
有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病史。寒为阴邪,主收引,故其腹痛为得温则缓,遇冷痛甚。脾阳不振,升降失常,阳气不达四末,则见呕吐、泄泻,面色苍白,额冷汗出,肢冷不温。患儿以往常有类似发作病史。
治疗
治法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
养脏汤。
常用中药
木香、丁香、香附、当归、川芎、肉桂。
针灸治疗
1.体针取足三里、合谷、中脘、天枢。一般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或提插,年龄较大儿童可留针15分钟。
2.耳穴压豆:选穴:胃、睥、肝、肌一实证加三焦、大肠,便秘加直肠。用生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巾,贴压耳穴,并轻轻按压,1日3~5次,每周换贴2~3次。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