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寒凝证,中医病证名。又名外寒证。症见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因寒邪侵袭肌体,阳气被遏所致。常见于腰痛、痛经、胃痛、胸痛、脱疽、痹病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coagulated cold syndrome
其它名称
外寒证
发病部位
胸部,胃部,腹部等
相关疾病
腰痛、痛经、胃痛、胸痛、脱疽、痹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腰痛
腰痛中肾虚寒凝证症见腰酸冷痛,得温痛减,喜按,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散寒,方用右归丸加减(《景岳全书》)。
2、痛经病
痛经病中肾虚寒凝证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痛,得温痛减,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治宜温肾散寒,通经止痛,方用艾附暖宫丸加减(《沈氏尊生书》)。
3、胸痛
胸痛中血虚寒凝证症见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头晕目眩,心悸健忘。治宜祛寒养血,宣痹通阳,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伤寒论》)。
4、胃痛
胃痛中血虚寒凝证症见胃脘疼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头晕神疲,手足不温,纳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弦紧。治宜温胃散寒,缝脾养血。方用良附丸(《良方集腋》)合小建中汤(《伤寒论》)。
5、脱疽
脱疽中血虚寒凝证症见患肢麻木不仁,肌肉抽痛,足趾暗红或青紫,四肢不温,喜暖怕冷,头晕目昏,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紧或细涩。治宜养血温经,散寒通络。方用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合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6、痹病
痹病中血虚寒凝证症见关节疼痛肿胀日久,屈伸不利,局部触之不温,遇寒加重,得热痛缓,兼见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或细涩。治宜益气养血,散寒通络。方用蠲痹汤(《百一选方》)。
病因
病因
本证因寒邪侵袭肌体,阳气被遏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
症情分析
寒邪遏制,阳气被郁,故见恶寒;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可见畏寒喜暖;寒邪凝滞或阳虚不温,均可见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为阴寒凝滞之象。
治疗
治法
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
附子汤。
常用中药
熟附片、茯苓、党参、白术、白芍。
针灸治疗
主穴:气海,关元、肾俞,主要采用灸法,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