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偏盛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寒邪偏盛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以寒邪为主,导致肌肉、关节、经络痹阻不通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常见于关节痛、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关节
相关疾病
关节痛、肩关节周围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关节痛
症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散寒宣痹,方用乌头汤加减。
2、肩关节周围炎
症见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剧,关节活动不利。苔薄白,脉弦紧。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乌头汤。
病因
病因
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以寒邪为主,导致肌肉、关节、经络痹阻不通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症情分析
寒邪凝滞,阻塞经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寒凝之象。
治疗
治法
散寒宣痹
方药
乌头汤加减。
常用中药
制川乌、麻黄、白芍、黄芪、甘草。
针灸治疗
主穴取曲池、外关、阳陵泉、大椎,辅穴取合谷、阳池、阳溪、阳谷、三阴交、解溪、太冲、照海、冲脉,或疼痛关节局部取穴,每次3-6穴,平补平泻,或加温针,留针30分钟,10天为1疗程。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