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寒滞经脉证,中医病证名。寒邪凝滞经脉,血行不畅,以恶寒,肢体冷痛、拘急或麻木,肤色紫暗或苍白,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冻伤、面瘫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风寒袭络证、风寒阻络证

发病部位

经络,皮肤等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普通外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冻伤、面瘫

症状详情

常见病

面瘫

临床表现为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苔薄白,脉浮,多有面部受凉史。治宜祛风蔽寒,疏经活络。方用牵正散。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寒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凝滞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恶寒,肢体冷痛,拘急或麻木,肤色紫暗或苍白,苔白,脉弦紧。

症情分析

寒袭经脉,其性收引而主凝滞,可阻遏气血,气血运行不畅,故出现恶寒、肢体冷痛、拘急或麻木;肢体肌肤失其温养,故肤色紫暗或苍白。苔白、脉弦紧乃寒邪凝滞之征。

治疗

治法

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方药

乌头汤。

常用中药

乌头、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白蜜。

针灸治疗

关元、肾俞、阿是穴、肩髃、曲池、外关、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深刺久留。也可用艾重灸,或隔附片灸或隔姜灸。

转归预后

若久而不化,渐人里,损伤脏腑阳气,则脏腑虚寒,阳气的损伤常由脾阳累及肾阳,最终脾肾阳虚,阳虚阴盛,又可致痰、饮、水、湿泛滥三焦,瘀血停滞经脉。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