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湿浊下注证,中医病证名。指多因多食肥甘,酿生湿热,湿热久蕴而成浊邪,浊气下流所致病证。临床表现为突然小便浑浊,或白如米泔,或如泥浆或色赤,或停放后小便胶黏浑浊,胸闷不适,纳谷不馨,小便量较多无涩痛,舌苔腻或黄腻,脉濡数。常见于尿浊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膀胱

就诊科室

肾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尿浊

症状详情

常见病

尿浊。

病因

病因

多因多食肥甘,酿生湿热,湿热久蕴而成浊邪,浊气下流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突然小便浑浊,或白如米泔,或如泥浆或色赤,或停放后小便胶黏浑浊,胸闷不适,纳谷不馨,小便量较多无涩痛,舌苔腻或黄腻,脉濡数。

症情分析

湿热下注,浊邪内生,则突然小便浑浊,或白如米泔,或如泥浆或色赤,或停放后小便胶黏浑浊;湿气困脾,脾失健运,则胸闷不适,纳谷不馨,小便量较多无涩痛;舌苔腻或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

治疗

治法

清化湿浊

方药

程氏萆薢分清饮。

常用中药

萆薢、石菖蒲、黄柏、茯苓、白术、车前子、莲子心、丹参等。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