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郁胆腑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热郁胆腑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病邪化热入里,侵犯胆腑,或胆腑素有郁热,因外邪、劳累、饮食不慎等因素诱发所致病证。临床表现为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退,初期可能有恶寒,以后消失,热毒盛时往往有寒战。右胁下或剑突下痞胀疼痛,痛引背部胆俞穴附近或引及肩部胆经循行之处。恶心,呕吐,得食则吐,严重者多有黄疽,小便短赤,或有大便闭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常见于春温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
发病部位
肝胆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春温
症状详情
常见病
春温
症见身热口苦,干呕心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苦寒清热,宣郁透邪,方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
病因
病因
因病邪化热入里,侵犯胆腑,或胆腑素有郁热,因外邪、劳累、饮食不慎等因素诱发。
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退,初期可能有恶寒,以后消失,热毒盛时往往有寒战。右胁下或剑突下痞胀疼痛,痛引背部胆俞穴附近或引及肩部胆经循行之处。恶心,呕吐,得食则吐,严重者多有黄疽,小便短赤,或有大便闭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症情分析
热郁胆腑属于里热证,因此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退。早期表证未罢可有恶寒。热毒郁结于胆,影响气机外达,可见寒战,同时发高热,这与表证恶寒发热不同。热毒或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可见胆腑所在部位、胆俞穴附近及一部分胆经循行部位痞胀或疼痛,其疼痛程度与病邪强弱有关。胆热上炎则口苦,甚则影响胃气不降而恶心呕吐。胆热,胆汁失于正常流行则出现黄疽,黄疸程度的轻重也与病邪强弱有关。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是一般热象。
治疗
治法
清热、泻下、利胆
方药
大柴胡汤。
常用中药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转归预后
湿邪化燥或热毒炽盛可以深入血分或内陷心包,出现舌绎、神昏等症,治疗不彻底,湿邪留恋,形成肝胆气滞的慢性过程,少数由湿热转化成寒湿,或肝气犯脾胃,出现脘痞、纳少、恶心、腹泻等症。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