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厥阴病证,中医病证名。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其发病可因阳经病误治或阴经病不愈发展而来,亦可由本经自病。不但可见于外感病,同样可见于杂病中。
英文名称
Jueyin disease,Jueyin syndrome
发病部位
肝,心包
病因
病因
可因阳经病误治或阴经病不愈发展而来,亦可由本经自病。
表现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症情分析
邪入厥阴,心包之火炎上则上热;热灼津伤,故消渴饮水。厥阴之脉夹胃,上贯膈,火性炎上,肝气横逆莫制,故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又因下焦有寒,脾失健运,更因肝木乘犯,故不能进食,强食则吐,内有蛔虫者,常可吐出蛔虫。
治疗
治法
清温并用
方药
乌梅丸。
常用中药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转归预后
厥阴证的预后取决于两个方面:一则阳气的胜衰,若纯阴无阳,阳气亡脱则不治必死;若阳气回复,利止足温则预后较好。二则胃气的有无,若久病而突然欲食,食后暴热,为除中之证,必死;虚寒证而见实脉,亦无胃气,必死;若是趺阳脉和,为胃气未衰,尚可救治。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