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脾阳虚衰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所表现出来的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或下肢水肿,或妇女带下量多,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水肿。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肾内科、中医科、脾胃病科

相关疾病

水肿

症状详情

常见病

水肿

临床表现为身肿日久,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治宜健脾温阳利水。方用实脾饮。

病因

病因

本证由久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或因失治、误治,脾阳虚衰,失于温运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或下肢水肿,或妇女带下量多,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症情分析

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水湿内停,则身肿;脾失运化,则脘腹胀闷,纳减便溏;脾阳不足,气血无力上承,则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为脾阳虚衰之象。

治疗

治法

温补脾阳

方药

理中汤。

常用中药

人参、甘草、桂心、茯苓、当归、黄芪、龙骨、麦门冬、大枣、芍药、附子、生地黄、生姜、厚朴、饴糖。

转归预后

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由于疮毒内侵及饮食不足所致水肿,治疗得当,水肿可望治愈。若阴水日久,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则难向愈,且常易转变为关格、癃闭、胸痹、心悸、眩晕等证。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