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桂枝加附子汤治漏汗

吴某,女,52岁,2003年7月15日初诊。感冒愈后大汗不止伴恶寒3个月。患者素易感冒,3月前感冒后经解热镇痛西药及发汗解表中药治疗,汗出而愈,但继而白昼大汗淋漓不止,时有腰以下汗出,腰以上无汗。因汗出过多湿衣,以致每日须更换内衣数次,伴身恶寒,以背为甚,时值盛夏,竞昼日必身着冬衣而不欲去,夜晚须背垫棉絮而不欲离。先后更数医救治,中西药均未收效。刻诊:身着棉衣,周身大汗,头汗如洗,恶寒无热,气短乏力,四肢逆冷,口干欲热饮,小便短少,舌苔白少津,脉缓无力(
脉率54次/分) 。病属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桂枝10克、白芍10 克、生姜10
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制附子10克、红参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芪15克,5剂,水煎服。

二诊:汗有所减,余症如故,原方改红参10克、附子20克、黄芪20克,加白术15克、防风10克、浮小麦50克。3剂,水煎服。

三诊:恶风及背寒感明显减轻,汗量大减。效不更方,守二诊方改红参15克、制附子30克、黄芪30克。5剂,水煎服。

四诊:汗出正常,不恶寒,床用垫絮已撤,棉衣已去,诸症悉除,衣着同常人,气温较高时,尚可吹电风扇,舌、脉正常( 脉率65次/分)
,减红参量为10克、附子量为20克,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原症未再复发,大汗3月,终获痊愈。

(按):患者素易感冒,可知其阳气素虚,感冒后中西药反复发汗,更伤表阳,卫外不固,营卫失调,故汗出不止,恶风畏寒,此即《伤寒论》第20条所谓漏汗之症,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方治疗,调和营卫,温阳固表。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阳固表;汗多伤阳,亦可耗气伤阴,故见气短乏力,口干尿少,舌苔少津诸症,方用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味子) ,意在益气养阴;素体卫气不足,故加玉屏风散( 黄芪、白术、防风)
益气固表,以防外邪袭入;汗出过多,故加浮小麦收敛止汗,以助固表止汗之力。诸药合用,使阳复表固,气阴充足,营卫调和,则大汗可止,诸症自除。然所以获此良效,与主药之用量亦密切相关。初思夏日炎热,恐温补太过而升阳耗阴,故附子、人参、黄芪用量较小,结果药不胜病,而收效甚微。后经逐渐加大其用量,而效力显增,并未见升阳伤阴之弊,可见足够的药量于疗效何其重要。同时也表明,夏用温热之剂,不必过于谨慎,有是证则用是方,乃为关键。此外该案还证明,对于外感病的治疗,切忌过汗,尤其阳虚之体,更应慎之。

案二:苓甘五味姜辛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顽咳

徐某,女,62岁。2007年7月29日初诊。久咳不愈已年余。素易感冒,2006年6月某日,在空调房中因衣服单薄而不慎受寒,随后即咳嗽不止,吐白泡沫痰,从未间断。一月前某夜,复因在室外休闲时间太久,再次感受风寒,使咳嗽加剧。长期以消炎止咳西药治疗,中药亦服数10剂,未见显效。观其病历所载,所服中药不过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之类。刻诊:频繁咳嗽,吐凉痰涎沫,昼轻夜重,不能平卧,伴气喘胸闷,背心恶寒,身微汗出,四肢逆冷,气短乏力,纳呆便溏,小便清长等症,舌质淡,苔白微腻,脉细弱。诊断:痰饮咳嗽。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黄芪汤三方合用加味:
麻黄6克、制附子20克、细辛10克、茯苓20克、干姜20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杏仁10克、厚朴15克、生姜20克、红枣12枚,10剂,水煎3次分服。

二诊:咳喘已减大半,痰量较少,精神好转,纳食渐增,微恶风寒。药己对证,效不更方,温热药量酌减,守原方改细辛6克、干姜15克、附子15克。10剂。

三诊:咳喘已平,痰涎尽除,诸症若失。二诊方去麻黄,辛温药减其量:

干姜10克、细辛3克、附子10克、生姜10克、黄芪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朴10 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红枣7枚

5剂善后,以巩固疗效。后经随访,咳嗽未再复发。

(按):患者顽咳年余,其证虚实夹杂,寒饮久郁于肺,属西医学慢性支气管炎。

经临床观察,此类炎症,西药抗炎疗效甚微,而中药则具独特疗效。然而,中医如不详细辨证,审证求因,仅凭主观臆断,将此类顽咳概以实热论治,投以苦寒之剂,何效之有?况且时值盛夏,医者更不敢使用辛热之品,而妄用寒凉之剂以图安稳。殊不如,寒者寒之,虚者损之,其后果无异于雪上加霜。该患者脉症合参,结合病史分析,证属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肺失宣降,寒饮郁肺,营卫不调。所用三方均见于《伤寒杂病论》,,其中麻黄细辛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用于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另二方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专为寒饮射肺而设,桂枝加黄芪汤用于表气虚,外感风邪而营卫不和之证,此三方之适应证正与本案相符,故合而用之。加杏仁、厚朴,意在助麻黄宣利肺气,以加强止咳泄满之功。数方联用,随证加味,表里同治,邪正兼顾,使阳气恢复,营卫调和,里饮得化,外寒得散,肺气宣通,故收效甚佳。初诊时麻黄、桂枝、附子、细辛、干姜等辛温辛热之品用量均较大,意在重病用猛药,使药能胜病,取效迅捷。当病情减轻及病愈阶段,温热药量则应酌减,以防伤阴。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