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阴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肝肾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常见于胁痛、腰痛、虚劳、血证、眩晕、月经先期、闭经、痛经等疾病中。西医学的肝炎、肺结核、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其它名称
肝肾虚火证
发病部位
肝,肾
相关疾病
胁痛、腰痛、虚劳、血证、眩晕、月经先期、闭经、痛经、肝炎、肺结核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胁痛
特点为胁肋隐痛,绵绵不休,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潮热盗汗等肝肾阴亏症状。此乃七情内伤,化火伤阴;久病精血亏损,脉络失养所致。治宜滋补肝肾,方用一贯煎(《柳州医话》)。
2、腰痛
腰痛性质多为酸软隐痛,胺膝无力,遇劳加剧,卧时减轻,且有视物昏花等症。多因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年老精血虚衰,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左归丸(《景岳全书》)。
3、虚劳
病人除具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视物昏花等肝肾阴精不足表现外,多伴有全身多个脏腑气血亏损症状。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4、血证
如齿衄中亦可具有肝肾阴虚表现者,此乃情志内伤,纵情色欲,肝肾阴亏,阴虛内热,灼伤脉络,络伤血溢所致。其出血以血色淡红,龈浮齿摇而微痛为特点。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合茜根散(《景岳全书》)。
5、眩晕
临床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其眩晕较轻,多属虚眩,闭目卧床则减,且伴有其它肝肾阴亏症状。多由肾水亏虚,水不涵木,风阳上扰或肝肾阴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而成。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医级》)。
6、月经先期
临床表现为经行先期,量少色红,质粘稠,兼见阴虚内热之象,如两藜潮红,手足心热等症。此乃肝肾阴亏,阴虚内热,迫血妄行,冲任不固所致。治宜养阴清热,方用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7、闭经
病人表现为月经初潮较迟,量少色红或色淡,渐至闭经。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天癸未充,或久病虚损,肝肾精亏血少,冲任失养所致。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调经。方用归肾丸(《景岳全书》)。
8、痛经
临床以经后少腹隐痛,绵绵不休,经来色淡量少为特点。多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冲任空虚,胞络失养所致。治宜调补肝肾,养血止痛。方用调肝散(《傅青主女科》)。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因房事不节,耗伤肾阴;或因温热病久,津液被劫,皆可导致肝肾阴虚。
表现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于,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症情分析
肝肾阴虚,肝络失滋,经气不利,则胁部隐痛;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扰,则头晕目眩;肝肾阴亏,不能上养清窍,濡养腰膝,则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虚火上扰,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肝肾阴亏,相火妄动,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男子遗精;肝肾阴亏,冲任失充,则女子月经量少;阴虚失润,虚热内炽,则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颞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治法
滋养肝肾
方药
杞菊地黄丸。
常用中药
生地黄、生白芍、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天花粉、玄参、石斛、菊花。
针灸治疗
1、针刺
取穴肝俞、肾俞、期门、委中,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2、推拿
用指腹轻摩助下10分钟,用大小鱼际揉按肾俞、肝俞,来回30-50次,然后在背部轻揉。
转归预后
肝肾阴虚证病机演化过程中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肝阳升发太过亢逆于上,则出现头胀痛,面红赤,急躁易怒等肝阳上亢表现。肝肾阴亏又可致肺阴亏耗,肺阴不足,失其清润肃降之职,阴虚火旺,灼伤肺络,则可见干咳短气,痰少而稠,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咳痰带血或咯血等症状。肝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阴亦亏,阴虚内热,扰乱心神,则可出现心烦不寐,多梦健忘,惊惕不安等症。肾为水火之宅,肾所寄之元阴元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疾病过程中亦相互影响,肝肾阴虚,阴损及阳,肾阳亦虚,温煦失职,气化无权,可见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冷,小便清长或遗尿,腰以下肿甚等症状,形成肾阴阳两虚之候。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