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血虚动风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阴血亏虚,血不养筋,而致筋惕肉瞤之虚风内动证。以面色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肌肉搐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眩晕、中风病、痉病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stirring wind due to blood deficiency

其它名称

血虚生风证、血虚风动证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相关疾病

眩晕、中风病、痉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眩晕

临床表现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特点,兼见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本证多属本虚标实。多由肝血不足,引动肝风,风阳上扰所致。治宜补养气血,方用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2、中风病

临床症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舌质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多由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引动肝风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或营血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致本病。治宜柔肝养血,熄风通络,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合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3、痉病

临床上特点为项背不利,四肢蠕动,肢体麻木,甚则肌肉膶动,头晕耳鸣,心悸不寐,舌质淡红,苔薄而少津,脉细。多因误治或他病所致。即汗、吐、下太过,阴血耗散,产后失血或汗证、血证、体虚等,伤津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而成。治宜益气补血,缓急止痉,方用圣愈汤(《医宗金鉴》)。

病因

病因

本证多见于内伤杂病,因久病血虚,或急、慢性失血,而致营血亏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视物模糊,面色无华,手足震颤,或肌肉膶动,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弱。

症情分析

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目眩,面白;肝在体为筋,爪甲为筋之余,筋失血养,则胶体震颤,手足拘急,肌肉膶动,爪甲不荣;肢体、皮肤失养,则见肢体麻木,皮肤痒;舌淡,脉细或弱,为血虚之象。

治疗

治法

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药

阿胶鸡子黄汤。

常用中药

陈阿胶、生白芍、络石藤、石决明、双钩藤、大生地、生牡蛎、茯神、清炙草、鸡子黄。

转归预后

本证可见于各种急慢性失血,血虚及阴,阴虚风动,如产后“血晕”或“子痫”。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气随血脱而致气虚血脱的危重表现,症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的症状。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