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热脾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胃热脾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胃热炽盛、脾气亏虚而致,以烦热口渴、食欲不振、胃脘嘈杂、灼热、腹痛、便溏或结、消瘦乏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及生冷食物者,易患本证。常见于黄疸、小儿疳积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胃强脾弱证
发病部位
脾,胃
就诊科室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
相关疾病
黄疸、小儿疳积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黄疸
症见嘈杂,食入腹胀,心烦、头眩,大便溏泄。治宜调理脾胃,消食和中,方用小柴胡汤(《伤寒论》)加白术、枳壳、山栀等。
2、小儿疳积
症见肌肉消瘦,毛发焦稀,两目昏暗,腹大青筋,口馋嗜食,大便腥臭,尿液混浊,烦热不安,揉鼻咬衣,偏食异物等。治宜消导,或消补兼施,或以补为主,方用董氏疳积方(《幼科刍言》)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由胃热炽盛、脾气亏虚而致。
表现
临床表现
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嘈杂腹胀,大便溏泄,或心烦,头眩,或发为黄疸,或嗜食异物,毛发干枯,苔黄,舌质红,脉细弦数。
症情分析
胃热炽盛,气郁中焦,脾气虚弱,升降失宜,运化无力,则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嘈杂腹胀,大便溏泄;热扰心神,则心烦,头眩;气郁化火,传至肝胆,胆汁外溢,则或发为黄疸。
治疗
治法
清胃补脾
方药
清胃散和四君子汤。
常用中药
升麻、黄连、当归、生地、丹皮、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转归预后
本证的出现,提示脾胃已伤,在其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可因胃热烁津而导致消渴,出现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及多尿等症;亦可因脾胃受损,日久导致中气衰败,元气亏损,出现形瘦,气短乏力,动则汗出,饮食不进,精神萎靡,胃气绝的危重症状。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