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血瘀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肾虚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肾精或阳气亏虚,鼓舞无力而致瘀血阻滞,以腰膝酸软、腰脊刺痛拒按,耳鸣,尿少,尿浊或尿血,舌淡紫,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腰痛等疾病中。西医学的女性不孕症、男性不育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发病部位
肾
就诊科室
妇科、肾病科
相关疾病
腰痛、女性不孕症、男性不育症、骨质疏松症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 腰痛
主要表现为腰酸冷痛,得温痛减,喜按,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散寒,方用右归丸加减(《景岳全书》)。
2、痛经
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痛,得温痛减,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治宜温肾散寒,通经止痛,方用艾附暖宫丸加减(《沈氏尊生书》)。
病因
病因
房劳损伤肾精;或年高肾亏,肾精、肾阳亏虚;或他脏久病,累及于肾;或血瘀日久,导致肾虚;或七情损伤,如过度恐惧或情志压抑,使气机气化不利等,均可形成此证。
表现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腰脊刺痛拒按,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常伴有痛经;小便淋沥,耳聋耳鸣,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于脱落;畏寒肢冷,面色晦暗或有色素沉着,性功能减退;疲乏无力,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舌淡紫,脉细涩等。
症情分析
精为阴,气为阳,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取决于肾精气的强弱。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阳气的推动,若肾阳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或肾精不足,血脉失于濡养,均可致血瘀。肾阴肾阳乃一身阴阳之根本,若他脏久病,阴阳失调日久累及于肾,亦可使肾阴、肾阳亏虚,可致血瘀。七情伤肾,亦可致瘀。肾在志为恐,过度恐惧,一则气机下陷,不能升举,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血瘀;二则肾气不固,气化无力,浊阴内聚发为血瘀。此外,血瘀日久,可致肾虚。瘀血形成后,必然会导致各脏腑功能衰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脏腑经络进一步失养,肾得不到气血的濡养,而致肾虚。血液充足,则肾精不亏,肾有所主,血液亏损,每致肾精不足,故可出现须发早白,耳聋耳鸣等一系列症状。
治疗
治法
补肾化瘀
方药
大补元煎合活络灵效丹。
常用中药
党参、黄芪、当归身、熟地、桂心、附片、羌活、山萸肉、乌梅肉、杜仲、枸杞、丹参、乳香、没药。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