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明穴
穴位 名
翳明 yìmíng,出《中华医学杂志》。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项部,当 翳风 后1寸。
取法:将耳垂向后按,正对耳垂边缘凹陷处,向后1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明目 聪耳, 宁心安神
主治: 头痛 , 眩晕 , 目疾 , 耳鸣 , 失眠 , 近视 ,远视, 夜盲 , 雀目 ,早期 白内障,内耳性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 健忘 ,癔症, 腮腺炎 , 精神分裂症 , 心悸 , 高血压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放散至半侧头部。深层有延髓、嵴髓,故不宜向后正中线方向针刺过深。
灸法:可灸。
按摩 :用双手大拇指指尖分别按于同侧翳明穴,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可很快缓解 耳聋 、耳鸣带来的不适症状。
穴位配伍
配 承泣穴 、 鱼腰穴 、 丝竹空穴 、 睛明穴 、 攒竹穴 、 风池穴 治近视。
配 耳门穴 、 中渚穴 、 外关穴 、 听会穴 治 耳聋耳鸣 。
配 四渎穴 、 ...
阴都穴
穴位 名
阴都 Yīndū,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食宫。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与肚脐连线中点,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 石关 。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
作用与主治
作用:调理胃肠,宽胸降逆
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 胸满气逆 , 胁肋胀痛 , 呕吐 , 胃痛 , 腹胀 ,肠鸣,便难,不孕, 盗汗 , 疟疾 , 泄泻 , 便秘 , 腹痛 , 腹泻 , 月经不调 ,现代又多用阴都穴治疗 肺气肿 , 胸膜炎 , 支气管哮喘 , 胃炎 ,支气管炎 , 哮喘 ,肺气肿, 结膜炎 ,角膜白斑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胃脘部。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 :中间三指指腹摩阴都穴、 中脘穴 ,可治胃胀、胃痛、 ...
膺窗穴
穴位 名
膺窗 Yìngchuāng,出《 针灸甲乙经 》。膺,锁 下乳 上曰膺。窗,屋上通风采光的洞口。因该穴主治胸满、肺寒、 胁痛胀满,针之结散瘀开,如室之有窗,气通光透,因而名之。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正坐或仰卧,从乳头沿垂直线向上推1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有胸外侧动、静脉。为胸前神经之分支分布处。皮肤由第2、3、4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胸部皮肤的神经分布阶段性明显,但又有重叠性。针由皮下经胸大肌表面的胸肌筋膜,进入该肌及其深面的胸小肌,该二肌均为胸前神经支配。肋间动脉分出的上支和下支分别行于肋间肌之间上、下缘。有胸横肌、胸内筋膜、胸膜壁层的肋胸膜,深面即是肺。以上层次均较薄,不得深进。
作用与主治
作用:宽胸理气、消痈 止痛
主治: 咳嗽 , 气喘 ,咳逆, 哮喘 , 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 乳痈 , 乳癖 , 乳腺炎 , 胸膜炎, 肠炎 , 胸痛 ,胸满,唇肿,肠鸣泄注, 肋间神经痛 , 胸胁胀痛 ,胸满气短,气短, 胸胁胀满 等。
刺灸法
刺法: ...
阴谷穴
穴位 名
阴谷 Yīngǔ,出《 灵枢·本输》。阴,指内侧。谷,两山间流水之道。本穴为肾少阴之合穴,在腘窝横纹内侧端,为阴,是处屈膝时当半腱肌、半膜肌之间的凹陷中,其形似谷,故名阴谷。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足少阴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横纹内侧可触及两条筋,两筋之间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侧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分布着股内侧皮神经。皮肤由股内侧和股后皮神经分布。皮薄,皮下组织疏松。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入腘筋膜的内部,在半膜肌和半腱肌的肌腱外侧深进起于股骨内侧髁后面的腓肌内侧头,直达骨面。半膜肌、半腱肌由坐骨神经的肌支支配;腓肠肌内侧头是组成小腿三头肌的一部分,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益肾 调经 , 理气止痛
主治:少腹,前阴,肝肾等疾患:如 少腹疼痛 , 小便不利 , 疝气 偏坠, 遗精 阳痿 , 阴囊湿疹 , 崩漏 , 带下 , 经闭,舌下肿,心口痛,膝痛不可屈伸,阳痿,疝气, 月经不调 ,小便难,阴中痛, 癫狂 ,膝股内侧痛,癃闭,现代又多用 ...
迎香穴
穴位 名
迎香 Yíngxiāng,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 冲阳 。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
经属
属 手阳明大肠经 。为手阳明大肠经和 足阳明胃经 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取法:双手轻握拳,食指和中指并拢,中指指尖贴鼻翼两侧,食指指尖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 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祛风 通窍 , 理气止痛
主治: 鼻塞不通 ,口眼斜, 鼻衄 , 鼻渊 ,鼻息肉,嗅觉减退, 喘息 不利,面痒浮肿、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 便秘 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
灸法:不宜灸。《 针灸大成 》: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 ,肺恶热也。
按摩 :遇到伤风引起的流鼻涕、 鼻塞 ,或者 过敏性鼻炎 ,按摩迎香至 发热 ,立刻见效。
配伍
1、配 合谷 ...
阴交穴
穴位 名
阴交 YinJiao,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少关(《 针灸甲乙经》),小关(《针灸学》(南京)),横户(《针灸甲乙经》)。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 任脉 、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
穴位经属
属任脉,是任脉、冲脉、 足少阴肾经 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取法: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1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调经 固带、 利水消肿
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 水肿 ,绕脐冷痛, 疝气 ,肠麻痹, 泄泻 , 阴痒 , 妇人血崩 ,月事不绝, 带下 , 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 拘挛 , 腹痛 ,水肿, 月经不调 ,肠鸣, 血崩 , 小便不利 ,少 腹胀 满,奔豚, 鼻衄 , 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 菌痢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子宫 内膜炎, 子宫脱垂 ,精神病,脐周疼痛, 痛经 , 肠梗阻 , ...
阴市穴
穴位 名
阴市 Yīnshì,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阴鼎。阴为阳之对,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为寒湿所聚,故名阴市。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取法:正坐屈膝,髌底外侧直上量4横指,按压有痛感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富有脂肪组织。大腿的阔筋膜坚韧致密,上方附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髂嵴前缘的纵行纤维特别发达,增厚呈带状,称髂胫束。其上1/3分为两层,夹有阔筋膜张肌,向下止于胫骨外侧髁。所以行针时,髂胫束有抵抗感。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温经散寒 , 理气止痛
主治:膝 关节痛 ,下肢伸屈不利, 腰痛 ,下肢不遂, 腹胀 , 腹痛 ,腿膝酸痛,脚弱无力, 痿痹 ,两足拘急, 水肿 ,下肢 瘫痪 , 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 , 小腹胀痛 , 疝气 ,腿膝痿痹, 脚气 , 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 心痛 ,脑血管病后遗症,消渴, 糖尿病 等。
...
印堂穴
穴位 名
印堂 YìnTáng,出《 针灸大成 》。别名曲眉(《 千金翼方 》)。
穴位经属
属 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取法: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头 明目 ,通鼻 开窍
主治: 头痛 , 头晕 , 鼻渊 , 鼻衄 , 目赤肿痛 , 重舌 , 呕吐 ,产妇血晕,子痫, 急慢惊风 ,不寐,颜面 疔疮 , 三叉神经痛 , 眩晕 ,小儿惊风 , 产后血晕 ,鼻内脓疙疽等。
刺灸法
刺法:沿皮刺0.3~0.5寸,或用 三棱 针点刺出血。
灸法:可温灸。
按摩 :若头痛、 失眠 、血压升高时,印堂就会晦暗,这时可以用中指指腹点按印堂穴3~5分钟,不适感觉就会得到缓解。
穴位配伍
配 迎香穴 、 合谷穴 治 鼻炎 、鼻渊, 鼻塞 。
配 太阳穴 、阿是穴穴、 太冲穴 治 头痛眩晕 。
配 攒竹穴 治头重如石。
配 神门穴 、 三阴交穴 治失眠。
配 太阳 穴、 风池穴 治头痛。 ...
譩譆穴
穴位 名
譩譆 Yīxī,出《 素问·骨空论》。别名:五胠俞。名解: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 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1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
作用与主治
作用:宣肺理气, 通络止痛 。
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 胸痛 引背,少 腹胀 满,肩胛内廉痛,腰 胁痛 , 癫狂 ,痫证,痴呆,不眠, 虚劳 烦热,热病汗不出, 咳嗽 , 气喘 , 呕吐 ,目痛,目眩, 疟疾 ,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 支气管哮喘 , 肋间神经痛 ,腋 神经痛, 感冒 ,心包炎, 哮喘 ...
涌泉穴
穴位 名
涌泉 Yǒngquán,出《 灵枢 ·本输》。别名地冲。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涌出,上涌。泉,水自地出为泉。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 之静,由阳经至于阴经,而作涌泉之动。犹人情物理之极,则必反也。本经承足 太阳之阳,合于本经之阴,循下而上。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故其次穴曰 然谷 。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断。张隐庵曰:“地下之 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取法:卷足,足底前1/3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解剖
深层有足底弓。分布着第二趾底总神经。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屈肌、第二蚓状肌、(踇)收肌、骨间跖侧肌。足底皮肤坚厚致密,由足底内、外侧神经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和营养。跖腱膜的浅面发出许多纤维束崆彼下筋膜内的脂肪,止于皮肤,其深面向足底深层肌发出两个肌间隔,分别止于第一、五跖骨,将足底分为三个足筋膜鞘。针经皮肤, ...